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护理园地 >> 专科护理 >> 正文

专科护理

 

糖尿病病程及预防

 

http://www.999brain.com    护理部供稿 2009-12-16    时间:2009-12-17   阅读:7230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迅猛增加,20世纪70年代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只有1.0%,而如今在上海等一些大城市里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超过6%。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同时调查了糖尿病的流行情况,结果显示在18岁以上的人口中,糖尿病患病率为2.6%,其中城市患病率为4.5%,农村为1.8%。目前我国已经是仅次于印度之后的世界上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了。
    我国糖尿病发病特点
    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特点简述如下:
    1.糖尿病病人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比例高达93.7%以上;
    2.经济发达程度及个人收入与糖尿病患病率有关;
    3.发病年龄年轻化,甚至连儿童都加入到了2型糖尿病的队伍中来了;
    4.未诊断的糖尿病比率高于发达国家。
    所以说,糖尿病不仅是每个患者面临的严重的健康问题,也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老龄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了解糖尿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能够帮助我们尽早的预防或遏制糖尿病的发生或发展。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一般会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第1阶段即正常血糖—正常糖耐量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的血糖—糖耐量都处在正常水平,但是具有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有糖调节受损史;年龄≥45岁;肥胖(BMI≥28);2型糖尿病者的一级亲属;高危种族;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妊娠糖尿病史;高血压(血压≥140/90mmHg);血脂异常(HDL-C≤35mg/dl(0.91mmol/L)及TG≥250mg/dl(2.75mmol/L));心脑血管疾病;静坐生活方式。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不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极易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并且,即使高危人群的血糖尚在正常范围内,其发生血管病变的几率也大大增加,所以高危人群是预防糖尿病和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重点对象。如果能在这一阶段采取积极措施,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就能够预防高危人群发病。
    第2阶段即糖调节受损阶段:高危人群的血糖一定程度地升高,就进入了糖尿病的第2阶段。这一阶段血糖虽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糖尿病前期。糖调节受损表现为2种血糖异常,其中空腹血糖超过正常值,又没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6.0mmol/L—7.0mmol/L之间为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超过正常值,又没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7.8mmol/L—11.1mmol/L之间称为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统称为糖调节受损。这一阶段的血糖水平已经能够使人体的组织器官发生损害,尤其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机会显著增加。
    糖调节受损阶段是糖尿病预防的重中之重。血糖在糖调节受损阶段仍然不能得到控制,就会最终发展为糖尿病。所以处在这一阶段的人群,更加应该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并且通过合理的节食和运动,将体重控制在BMI24以内,在最后的关口避免糖尿病发生。
    第3阶段即糖尿病阶段:根据糖尿病病情的严重状况这个最后阶段又可以分为3个阶段,依次为糖尿病尚无并发症阶段、糖尿病并发症阶段和糖尿病致残和致死阶段。前述的糖尿病前期2个阶段中,预防的重点在于千方百计避免糖尿病的发生,而糖尿病发生后,预防的重点就转化为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对身体的损害。对于无并发症的糖尿病,除了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外,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血压(<140/90mmHg)和TC<4.5mmol/L,LDL<2.6mmol/L,HDL>1.1mmol/L,TG<1.5mmol/L),并积极筛查眼、心脏、肾脏、神经、足等常见并发症。一旦糖尿病发生了并发症,我们的任务就只能是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并发症,尽可能的减少残疾率和致死率,延缓进入糖尿病的最后阶段。
    结语
    糖尿病不断进展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危害,不过,在积极改变生活习惯,采取有效的治疗后,糖尿病病程可能发生逆转,也可以停滞在某一个阶段而不再发展。因此糖尿病患者可以对照自身情况,确定自己所处的阶段,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应对。尤其是那些尚未患糖尿病,甚至对糖尿病毫无了解的人,切不可盲目的认为自己与糖尿病无关,而要反省自身是否存在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是否已经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防患于未然。

 

 

 

 


 

上一篇: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

下一篇: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对策及提升护理效果分析

地址:广州市沙太南路578号  邮政编码:510510
咨询:020-62323939(手机:13922111505)  24小时接诊电话:13600099980
邮箱:999brain120@163.com 传真:86(020) 66299224

Copyright 2006-2024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版权所有 粤ICP备11100995号 服务性质:非营利性网站 粤卫网审(2013)10号
粤公网安备 44011102002143号